周家雞爪麻花的基本介紹
雞爪麻花為柘城縣安平鎮(zhèn)特產(chǎn),清朝雍正年間曾被列為貢品。周家雞爪麻花源出于清雍正年間,安平鎮(zhèn)隸屬鹿邑縣,原屬鹿邑縣,1954年劃歸柘城縣,稱安平集。安平集人劉慎,官任監(jiān)察御使刑部左侍郎。一次,劉慎回家攜帶著家鄉(xiāng)王家生產(chǎn)的雞爪麻花進貢給皇上?;噬掀穱L后龍顏大悅,連聲稱好,讓御膳房作為貢品月月進貢。從此以后,安平集的麻花就有了皇室貢品之幸。原是王氏祖輩以此為業(yè),傳至王安平一輩時,因乏嗣無后,方傳此技于好友周大江,至今周家已傳四代100余年。
歷史民俗
安平集上的王家以烹炸雞爪麻花世代為業(yè),手藝傳男不傳女。傳至王安平一輩時,王家沒有子嗣。王家一女,自小指腹為婚嫁與周家。但周家那位公子因意外夭折。王家女子按照當時風俗,在其16歲時仍然“嫁”到了周家,并守寡一生,從而立下貞節(jié)牌。王家女子“嫁”到周家后,因為王家烹炸雞爪麻花的技藝沒有男子可傳,就把技藝傳給了那位女子。那位女子就在周家把雞爪麻花進一步發(fā)揚光大。安平集地處柘城、淮陽、鹿邑、太康4縣交界處,是商賈云集之地。清朝時,過往商家,凡到安平集,必買周家媳婦烹炸的雞爪麻花。從那以后,正宗的王家雞爪麻花就成了周家雞爪麻花。周家雞爪麻花從周大江傳起,至今在周家已傳100多年。
制作方法
選用優(yōu)質(zhì)白面,每斤面八錢香油、三錢鹽、半錢堿。先將鹽堿用溫水化于盆,兌面后,兩手將面抄成穗,再兌入香油和引酵、再揉,將面揉到光滑為止,稍停待面發(fā)起后,執(zhí)案上,刀割成塊,搓成長條,粗細如筷,四股一劑,掐取二寸長一段。擰成雞爪形狀下鍋,鍋內(nèi)香油用適宜的平火,將麻花炸到杏黃色,在鍋內(nèi)不出泡時,撈出即成。其制作難點有個術語,即"三分炒家,七分撈家"。翻撥麻花的撈家,是掌握火候,下鍋多少,出鍋快慢,色度好壞,是否達到酥脆,麻花造形等等技術要求的關鍵。非有傳授和長期實踐,難以具有決定質(zhì)量的技術。
獲獎榮譽
柘城縣安平鎮(zhèn)周家雞爪麻花是商丘市著名的風味小吃。
1980年,周家雞爪麻花獲商丘地區(qū)食品博覽會一等獎;
1992年,周家雞爪麻花被商丘地區(qū)工商局命名為地區(qū)風味小吃;
1999年,在京九食品博覽會上,雞爪麻花又榮獲金獎。